中国日报看山西|百团大战纪念馆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中国日报看山西|百团大战纪念馆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中国日报看山西|百团大战纪念馆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《中国日报》6月7日第9版(bǎn)截图
八十五年前,位于中国华北腹地的(de)山西省阳泉市,曾是(shì)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的核心战场。
这场被称为“百团大战”的战役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起的一次大胆且史无前例的反击。它不仅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,更是(gèngshì)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(zuì)黑暗的岁月里(lǐ)提振了全国军民的士气。
战役于1940年8月20日晚发起,参战部队(bùduì)多达惊人的105个团,持续(chíxù)了五个多月,直至1941年1月结束。
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,毙伤日军约(yuē)两万余人。它是(shì)抗战时期八路军(bālùjūn)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。
“这场战斗最初以破坏正太铁路为(wèi)目标,但规模迅速扩大,”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玘说,“它演变为多线(duōxiàn)协同的大规模进攻,参战团级部队超过百个,因此(yīncǐ)得名。”
这场进攻使全长(quánzhǎng)243公里的正太铁路陷入瘫痪——这条连接河北正定与山西太原的重要线路,曾是日军运输兵力和(hé)物资的生命线。
“当晚8时,随着八路军(bālùjūn)的信号弹升空,部队和民众开始向(xiàng)日军控制的正太铁路发起攻击。”李玘说。
如今,这段原始铁路的一截铁轨被保存在纪念馆(jìniànguǎn)内。百团大战纪念馆于1995年(nián)在主战场附近落成,现已成为(chéngwéi)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近年来,纪念馆(jìniànguǎn)借助新技术深化观众参与感——尤其是年轻一代。
为(wèi)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胜利80周年,纪念馆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沉浸式展览。
全新的VR体验让参观者“穿越”回1940年,通过三维环绕技术探索战场和历史(lìshǐ)画面。扫描纪念馆(jìniànguǎn)官方微信二维码,观众可以观看战役(zhànyì)的数字复原场景,近距离感受八路军战士破袭铁路的画面。
除VR体验(tǐyàn)外(wài),纪念馆还建设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(de)军事文化园,集武器实物展示、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,供游客参观游览,是山西省首个以此类为主题的文化园。
纪念馆还制作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,在(zài)节假日备受(bèishòu)欢迎。游客可购买主题书签、帆布袋,甚至卡通生肖吉祥物。
“我关注了纪念馆的公众号,领到了一枚纪念书签,”游客赵(zhào)志远说,“我会把它(tā)夹在最喜欢的书里,时刻(shíkè)提醒自己不忘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。”
讲解员在山西省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馆介绍(jièshào)“百团大战 光耀(guāngyào)千秋”群雕。朱兴鑫 摄
百团大战纪念馆开馆30年来,已(yǐ)接待超过1000万名参观者。仅2024年,参观人数就超过40万,且持续增长。“今年春节、清明和五一(wǔyī)假期,参观人数均创历史新高。”负责管理百团大战纪念馆孟学武说:“这里(zhèlǐ)已成为人们缅怀历史、感悟当下(dāngxià)的热门场所。”
馆内新增加展陈文物之一,是范子侠将军曾用过的一盏油灯,由其后人捐赠。“这盏灯传承了四代人,”孟学武说,“它(tā)不是一个家族的单向(dānxiàng)追寻,而是四代人用生命接续的民族(mínzú)力量。他们的故事像一条红线,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昨天、今天和(hé)明天。”
展望未来,阳泉市委党史(dǎngshǐ)研究室主任王瑞萍表示(biǎoshì),“我们将(jiāng)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修复模糊历史影像,打造‘数字战役沙盘’,并推出增强现实AR导览功能。”
“游客还将通过扫描(sǎomiáo)文物观看情景剧短片,让历史活起来——比如骑兵(qíbīng)使用小铡刀的场景演绎。”她解释道。
“我们通过“沉浸体验+分众教育+数字赋能”模式(móshì),将红色(hóngsè)资源转化为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。”王瑞萍说:“其成效不仅体现在(zài)数据增长上,更在于让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人群中生根发芽。”
(中国日报(zhōngguórìbào)记者 朱兴鑫 李映雪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